内容提要:学生时代
汾阳中学的读书生活 尽管岁月可以带走青春,但它无论如何也带不走对青涩年华的回忆
汾阳中学的历史可追溯到1906年汾州府中学堂,校址则是“铭义中学”旧址。校园以西方建筑为主,亭台楼阁与儒雅名师珠联璧合,鸟语花香与朗朗书声水乳交融,构成了汾中校园文化的亮丽风景。一流的设施,幽雅的校园,成为师生们流连忘返、心旷神怡的读书圣地。
1952年,张志芳考入汾阳中学。那时小学升初中,升学率仅百分之十几,能够从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实属不易。
汾阳中学,对于张志芳,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也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在汾中读书的日子里,张志芳惜时如金,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他认真仔细地钻研每一门学科,各科成绩都非常优秀,他写作的天赋也随着知识的日益丰富而显现出来。
在汾阳中学,张志芳度过了自己求知生涯中最重要的初中和高中阶段。在这里,他初次品尝了知识带给他的快乐和满足;在这里,他初次结识了陪她走过一生的妻子 -- 田玉梅女士;在这里,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岁月的流逝并没有冲淡他对母校的留恋,汾中的书香气息,博大胸怀和人文底蕴已深深地烙在了这位学子的筋骨里。
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 提到张志芳的中学生活,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对他有着重要影响的人 -- 他中学的班主任常列青老师。
历经战乱的张志芳深知学习机会来之不易,进入汾阳中学之后,他废寝忘食,晨曦中闻鸡起舞,夜幕下挑灯夜读,他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得到了所有老师的特别关照。时任张志芳班主任的常列青老师,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都对他的学生给以无微不至的关怀,在尽心竭力地安排课堂学习的同时,还经常组织学生们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以便他们在实践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学生们处理各种社会事务的能力和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明显高涨。
在老师的影响下,对实践活动产生了浓厚兴趣的张志芳经常活跃在汾阳中学校园里。学习之余,他充分发挥自己文学创作的特长,多次向学校创办的刊物--《汾中青年》投稿,其中大部分稿件被采纳,他本人也因此被聘为刊物的特约通讯员。
由于经费紧张,《汾中青年》多以黑板报的形式出现,少则五六块,多则十余块,每周一期,就立在学校牡丹亭旁月亮门的路边,方便学校师生阅读。板报内容涉及各科的学习方法、读书心得、教学短评、国内外时事、日常见闻与批评表扬等。为吸引读者,除散文外,还不时选编部分文摘、诗歌、快板、漫画等作品刊登。张志芳的文章因立意独特、内容丰富,经常成为众人瞩目的对象,每期新版,常能看到许多师生驻足围观,这时是他最为惬意、最为快乐的时刻。风华正茂的张志芳在享受着知识带给他的荣耀和满足之余,又继续投身于新一轮的写作之中。
中学时的张志芳并不是仅会舞文弄墨的瘦弱书生,他还是一位颇有实力的运动健将。学校的每届运动会上都有他的身影,他出色得表现一次次地给班级争得荣誉,也给他本人的中学生涯增添了光彩。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张志芳在初中一年级时就担任了校少先队副大队长,升入高中之后,他的成绩一直遥遥领先。由于他处事沉着、果断,在学校组织的各项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他的大局意识、组织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和协调能力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广泛认可,在学校学生会主席的选拔中,从数千名学生中脱颖而出,以绝对优势当选为校学生会主席。此后,张志芳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学校的各种活动中:制定团队目标任务、组织文艺演出和各种比赛、组织召开全校学生代表大会等,由于品学兼优,他曾获得多项荣誉,多次得到老师和领导的好评。
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他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和提高,为其日后精彩的大学生活、成功的经商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学时代的政治生活 党组织的严格要求和党的严肃纪律性塑造了一个成功的共产党员,也养成了张志芳严谨的生活和工作作风。党员的身份使他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进入汾阳中学第二年,曾任少先队中队长的张志芳向团组织递交了他的入团申请书,表明了向团组织靠拢的决心。基于他平常的优秀表现和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学校团组织对他进行了严格的审核后,通过了他的入团申请。
1953年秋天,初中生张志芳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活。他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在同学中起到了极好的表率作用,得到了老师和团领导的充分肯定。
1955年,张志芳在汾阳中学结束了初中生活,开始了高中阶段的学习。作为一名共青团员,他不仅自己认真学习,还乐于助人,经常帮助成绩较差的同学。担任学生会主席期间,张志芳在学校的大小事务中都发挥重要的作用,他因此受到了校领导的多次褒奖,但是好学上进的张志芳并没有因此而满足。
怀着对党无比热爱和信任的感情,1956年,在大多数学子对政治生活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张志芳向党组织递交了他的入党申请书。当时,一个高中生想要入党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由于他的坚持和努力,得到了校长和支部书记的认可和支持。在校长薛奎五和支部书记郝平的一再推荐、介绍下,县委组织部直接批准了他的入党申请,他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这是张志芳一生中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1958年,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他被学校推荐保送到全国一类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学习,但是满心欢喜的他还没来得及将喜讯与家人分享,便接到“被转到二类大学--山西大学就读”的通知。他没有气馁,也没有和组织讨说法,信步踏入了山西大学的门槛。
直到若干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张志芳才得知,当时之所以从中国人民大学转到山西大学,是因为村里干部在给学校的外调证明材料中,将他的家庭成分由富裕中农写成了富农,这一变化戏剧性地改写了他的人生,但是这并没有阻止优秀的张志芳走向成功!
保送进入山西大学 怀揣着喜悦,张志芳迈进了心仪已久的大学殿堂,十年寒窗后,终于可以在知识的海洋里挥洒着如火的青春……
在山西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高等学府,张志芳凭借智慧、坚忍、刚强、执着,继续书写着人生的精美篇章。
山西大学地处山西省省会--太原市,是一所办学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高等学府。它根植于华夏古老黄河文明的沃土中,诞生于中华民族觉醒的二十世纪之初,是清末欧风东渐、兴学育才的产物。
1902年5月8日山西大学堂正式开办,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一道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新纪元。学校以“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为己任,点燃了中国近代科技文明的火花,积极倡导和兴起历次爱国民主运动,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谱写了可歌可泣的诗篇。
建国后,山西大学迅速扩充为文、理、医、工、法五个学院,成为当时全国规模较大的高校之一。1953年,院系调整后,取消山西大学建制,文、理两院合并改称山西师范学院,工、医两院独立(今太原理工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法学、财经等专业划归中国人民大学,冶金工程系划归当时的北京钢铁学院(现在的北京科技大学),纺织和采矿工程系并入西北工学院(今西北工业大学)。
张志芳在山西师范学院(现在的山西大学)这个环境优雅,教学质量一流的大学里度过了四年的大学生涯。如果说人生是一次航行,那么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就是他扬帆远航的新起点。
大学里的体育运动生涯 在那个如火的岁月里,张志芳和全国人民一起投入运动的热潮,训练体能,为参加第一届全运会而努力着……
1952年6月10日,毛主席为即将召开的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6年,“中华民国”体育代表团出现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奥运会的赛场上,为了粉碎当时国际奥委会某些别有用心者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中国体育代表团拒绝参加墨尔本奥运会,并提出抗议。在多次交涉未果后,1958年,中国奥委会宣布断绝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从此,中国体育进入“与世隔绝”时期。同年,中共中央发出指示:“为庆祝建国10周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运动会,将推动我国体育运动进一步发展,对国际上也有很大意义,因此必须开好。”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我国的体育事业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发展体育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举国上下掀起了大搞体育运动的热潮。于是,1959年的第一届全运会便成了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
当时山西大学为了配合全运会的选拔,在各系中挑选运动尖子组成集训队,由专门的老师负责培训。颇有长跑天赋的张志芳因其出色的表现入选集训队,年轻强健的他开始了大学艰苦训练的运动生涯。
为了锻炼体能,他和其他队员一起腿上绑着沙袋从山西大学负重跑到晋祠公园,每周两次,风雨无阻。除了长跑之外,他们还必须接受越野跑等其他方面的训练。
1958年的中国,在“大跃进”和“浮夸风”的影响下,大多数国人过着艰苦的生活,有些地方甚至连饭都吃不饱。但学校在生活上还是给这些参加全运会训练的学生以多方的关照,除保证基本温饱外,还特地提供给他们足够的营养,他们的生活水平高出常人很多,这在当时是十分令人羡慕的。
山大第一阶段的训练结束之后,他们又转到北京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进行集中训练。
1959年,在经历了长达一年紧张的训练之后,张志芳参加了全运会选拔赛山西赛区竞走比赛项目,他的竞走成绩达到了国家一级运动员的标准。艰苦的体育训练使他的体力和耐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而健康良好的身体素质成为他开创事业的基石,以至于几十年后,当他进入古稀之年,依然健步如飞,让许多年轻人都自叹弗如。
勤奋刻苦的学习生活 成功不是应时而至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1959年10月3日,第一届全国运动会胜利闭幕,张志芳回到了课堂,开始了大学二年级的学习,他给自己订立了新的学习目标—专研政治理论。一年的体育锻炼,并没有影响他的专业学习,他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由于他平时的突出表现以及在全运会培训期间取得的优异成绩,学校决定向省委组织部推荐他担任学校的“红旗班主任”。
经过严格考核,省委组织部批准了学校推荐张志芳为大学红旗班主任的申请,并批示:按国家23级干部标准发放工资, 随班学习,跟班毕业。从此,他的大学生活里又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在学习的同时还须兼顾工作,了解每个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动态,及时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些工作对于还是学生的张志芳来说有点吃力,但他没有因此退缩。他仔细观察其他资深老师的教育方式,反复思考后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了一套适宜的育人模式。由于他和学生年龄相仿,交流起来没有困难,所以很快就和班里的同学打成一片这为他了解班情、掌握学生动态、加强学生管理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俗话说:“有心栽得万年青”,第一个学年下来,他这个“兼职班主任”不仅没有受到同学们的排挤和轻视,反而得到了大家无比的尊重和爱戴。收获的喜悦洋溢在他年轻智慧的面庞上,他怀着无比的自信和勇气去面对未来的挑战。
走入婚姻殿堂 成功的人不仅创造辉煌的事业,而且有智慧建立温馨美满的家庭…………
四年大学生活,张志芳不仅掌握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管理和组织能力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而最令他难忘的是担任班主任后与恋爱多年的田玉梅同学携手走进婚姻殿堂,收获了一份值得自己一生珍惜的爱情。
谈起同田玉梅女士的恋爱和婚姻,张志芳的脸上充满了幸福和喜悦。他与妻子田玉梅早在中学时代就认识了,那时在汾阳中学读初二的田玉梅为了方便上学住在了离汾阳中学较近的冯家庄村姥姥家,同村的张志芳正在汾阳中学读高一。住在一个村子里的两人每天一起上学、放学,年龄基本相仿,在从村子到学校途中他们一起讨论学习,探讨人生,总有谈不完的话题。在一起相处三年后,田玉梅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当时的山西太谷卫校。
第二年,在汾阳中学读书的张志芳被学校保送进入当时的山西师范学院(现山西大学),到太原读书的张志芳与田玉梅继续保持联系,渐渐确定了恋爱关系。他们没有甜蜜的爱情絮语,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故事,有的只是在彼此心中对爱人的默默鼓励与支持,用实际行动关爱与呵护对方。他们没有因此而影响学业,而是在彼此的鼓励下更加努力地学习、工作。
1960 年5 月1 日,相恋五年的这对恋人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这是他一生当中最重要也是最喜庆的日子。他们没有大操大办,仅在系领导的组织下举行了简单的婚礼,婚假还未休完,双方就又回到自己的岗位学习、工作。 结婚时,双方家长并没有给他们太多的支援,两人的经济都比较拮据,家中仅有的物件,是一张学校提供的高低床和两人凑起来的一套被褥。简单质朴的生活,贫穷单调,他们还要节衣缩食地省下每一分钱,寄给汾阳的父母。物质的匮乏压不垮他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在这段日子里,他们相互扶持,相濡以沫,体会着爱情的甜蜜和喜悦。直到今天,想起这段”蜜月”往事,张志芳的心中仍会荡起幸福的涟漪。
婚后两年,因表现突出,张志芳经学校推荐,直接被北京军区司令部调干入伍。渴望干出一番大事业的他依依不舍地告别了娇妻爱子,开始了长达20年的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