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报社会
以人为本,以善治企,感恩家乡,回报社会……
有的人富了之后,通过奢侈的消费在外形上获得某种标志性满足;还有的人富了之后,始终把养育自己成人的乡亲和培育自己成才的家乡记在心间,用实际行动回报着社会。我们的主人公张志芳,在致富之后用慷慨解囊、扶贫济困、造福桑梓,诠释着自己对“知恩图报”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理解,证明了中国人不是先天缺少慈善的基因,中国的企业家亦非天生惟利是图、为富不仁的楚国商人。
二十世纪末至今,张志芳为家乡汾阳的公益事业奉献着自己的热情和力量。为了改善家乡孩子的学习环境,他先后投资一千多万元兴建了汾阳黄河艺术园、校,同时出资一百一十五万元赞助贫困学生上学读书;为了回报母校汾阳中学,在其校庆之际,他捐赠了价值十四万元的书碑一座;为鼓励母校师生成才,他投资六十万元成立了“黄河汾中情”奖学基金,并立价值十六万元的“黄河汾中情”纪念碑;为了提高家乡父老的生活质量,他给冯家庄全村人入了医保,为他们不定时发福利;投资四十万元修筑了冯家庄村的“黄河大街”(柏油路);为了加强汾阳游子的联络,他给汾阳市文联主办的《汾州乡情》杂志捐献了集彩色打印、复印、传真为一体的全功能一体机,使他们可以利用现代先进通讯技术方便快捷地传递信息,还每年赞助这本免费赠阅的杂志印刷费一万元,截至目前他已经他已经默默无闻地捐助了六个春秋。谈到这些年到底捐赠了多少钱,他只是微微一笑,据知情者粗略估算,他为家乡公益事业、捐赠助学已达到一千四百余万元。金钱有价,爱心无价 ,“回报社会、奉献社会”已成为张志芳晚年生活的主题……
建设园校
教书育人,百年大计,为家乡的明天倾心尽力…………
事业的成功带给了张志芳无尽的满足和欣慰。但每当夜幕降临时,他心里总是隐隐有一种难以释怀的情感,让他心绪不安,梦里依稀是故乡……他总在想起那片生他养他的故土,那些哺育他成长的故人,那些如今依然还贫穷的乡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他决定先从教育投资开始。2001年,张志芳与夫人田玉梅投资二百五十余万元,创办了汾阳市第一所私立全封闭幼儿园 -- 黄河艺术幼儿园,给汾阳市幼儿教育事业的全新发展带来了生机。
黄河艺术幼儿园,是一所现代化设计和欧式建筑相结合的园林式学习场所,童话般的构筑,色彩协调,格局新颖,动静结合。全园设大、中、小九个教学班,在园幼儿300余名。幼儿园力求创“一流设施,一流师资,园内设施齐全、设备一流,一流保教,一流管理”, 本着“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为了未来”的宗旨,遵循“热爱幼儿,面向全体,保教并重”的原则。每班都配套有活动室、寝室、儿童专用餐厅、浴室;备有VCD、彩电、钢琴、电脑、电子琴以及各种多功能玩具,为幼儿创建优美宽松的学习娱乐环境。在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前提下,园内还开设了英语、电子琴、舞蹈、美术等多种特色培训课程,开设了各种可以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动手、动脑的手工制作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审美观的观赏活动,趣味盎然的表演活动和竞争激烈、扣人心弦的竞赛活动。通过自身活动及多种感官的参与,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理解、在理解中建构 ”,达到会看、会听、会说、会做的目的。
为了幼儿园的延续性,2005年,张志芳再次出资创办了双规制汾阳黄河艺术小学。学校占地11亩,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设12个教学班,500多名学生。校园环境优美,花丛似锦,新颖别致,设施齐全,无论是教室、电脑室、寝室的单元组合,还是后勤、医护、办公配套设施,都日益完善。几年来,张志芳非常重视办学条件的改善,他多方筹资拓建配套校舍1000平方米,配备了最新的电脑、舞蹈、音乐等多方面特色教学设备,新盖了展览馆,幼儿园也从最初的一栋楼变成了现在的三栋楼,小学建筑也从一栋变为了四栋,园、校绿化面积达百分之六十,为打造一流的校舍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在硬件设施日益改善的同时,软件也不放松。2006年底,张志芳为学校聘请了外籍教师。他说 :“我希望通过西方先进的教育模式,培养孩子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为了加强家校联系和集团间的沟通,实现园校的远程管理,集团设计并建立了黄河教育网站。网络教学、网络管理使学校的教学更加现代化,得到了众多家长的一致好评。
张志芳创办的黄河艺术学校,一直奉行“为国为民,奉献第一”的办学宗旨,通过捐资助学、缓交学费和实行多种奖励等举措,解决了许多经济困难学生的上学问题,圆了 他们的上学梦。
在汾阳,张志芳的名字已远远超越了一般符号的意义,它已演化成为一种无形的、无价的、无限的精神,成了捐资助学的代名词。张志芳以他那胸怀社会、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感召着莘莘学子,是汾州大地的优秀楷模。
母校情结
赤子之心,感恩母校,愿母校明天更辉煌!
作为汾中毕业的优秀学子,多少年来,张志芳对母校充满了感激之情。2006年3月,当母校汾中百年校庆的消息传到张志芳的耳边时,一心想回报母校的他内心激动不已。该为母校做点什么呢?他开始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教育是立国立民之本 ”他在汾阳中学这个大学堂里学到了知识,懂得了做人做事的道理,这里是他成人的摇篮,这里是他百折不挠的动力和源泉。为了纪念前辈,激励后学,让更多的年青人发奋读书,振兴家乡、振兴教育,他决定捐建一块书碑,蕴含汾阳中学乃读书圣地之意。自从有了这个计划之后,张志芳就忙于翻阅大量的资料、图片,选石材、算尺寸,每次都是算了又改,改了又算,凡事不论大小亲历亲为。经过几个月的奔波和精密筹划,在他心中,一座大型雕塑书碑的轮廓渐渐清晰起来。
2006年9月9日百年校庆前夕,大型雕刻书碑成功地竖立在汾阳中学教学楼前。胸怀大义,有情有义的张志芳并没有停下脚步,为了继续支持教育事业,回馈广大学子,2007年张志芳开始在校友中积极倡议为汾阳中学成立“创名牌奖学金基金会”。经过校友们几次协商,广泛征求各方意见之后,2009年初,奖学基金会把基金命名为“黄河汾中情”奖学基金,并对该项基金的来源、捐赠方式、奖金数额等相关事宜都做了详细规定。张志芳决定该项基金全部由其创立的黄河教育集团提供,从2009年开始到2018年十年内每年奖励汾阳中学高考成绩前十名者。其中文科第一名、理科第一名各奖励一万元,其余八人各奖励五千元,共计六万元,十年共计六十万元。高考成绩公布后,由学校组织召开现场会,当场兑现。另外,为鼓励学校师生,张志芳投资十六万元雕刻了“黄河汾中情奖学金碑 ”,将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名单刻入石碑,永做留念!
在经过将近一年的准备之后,“黄河汾中情奖学金碑”于2009年6月18日正式剪彩,立于学校图书馆的侧面,教学楼背后。
“黄河汾中情奖学金碑”碑长8米,高2米,厚0.6米,底座长9米,高0.5米,厚0.8米。宏伟高大的石碑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还为美丽的汾中校园增添一处游览景观。碑文正面内容为汾中校友总会所题写的碑志以及从2009年到2018年十年间将要获得奖学金的学生名单。碑志内容由郝兴坦、曹效法、王希良、田承顺等多位校友参与起草,校友总会最终定稿。碑背面刻有张志芳、田玉梅夫妇设立“黄河汾中情奖学金”的宗旨及张志芳为表示感恩母校而写的一首现代诗。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为了支持教育事业,回馈广大学子,张志芳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回报母校。他的这些善举不仅感动了全校师生,同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交口称赞。
2009年,汾阳中学第一届“黄河汾中情奖学金”颁发之后,获奖学生纷纷来电致谢,并向黄河教育集团“黄河汾中情奖学金”工作组和汾阳中学网站发来多封感谢信。汾阳中学广东校友总会成员对张志芳的善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赋诗一首:
太原校友会、大同校友会、晋中校友会也发来贺信,对他的这一善举表示钦佩,《汾州乡情》开辟专栏予以褒奖。
岁月更迭、情怀依旧,张志芳心系教育、造福桑梓、无私奉献的善举,正激励着家乡更多的青少年学子以之为楷模,发奋读书,实现建设家乡、回报社会的宏志。这就是生活中真实的张志芳:
捐资助学系桑梓,
行善爱乡总堪夸。
慷慨解囊心意厚,
满腔热血育春华。
反哺故乡
回报故里,大家无疆,人间崇尚真、善、美……
从1958年被保送进入山西大学后,张志芳就离开了家乡。几十年的风雨人生,他心中总惦记着遥远而亲切的故乡,惦记着村口的那棵大白杨……
八十年代后,已经富起来了的张志芳没有忘记生他养他的故土,面对经济仍然落后的家乡,他一方面尽心竭力促进家乡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他拿出自己的钱为家乡父老改善生活。
上个世纪,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是很健全,农村对医疗保险基本没有概念。看着乡亲们没钱看病,没钱吃药,张志芳感到心痛。他从自己辛辛苦苦积累下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为全村人办理了医疗保险,使得看病难的问题得以解决;为了改善乡亲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从 2001年开始,张志芳不定期地为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发放福利。他的这些举动深深地感动着冯家庄村的父老乡亲。
2005年,当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时,张志芳积极筹资,将村里临街的墙体全部进行了粉刷,对通往村里的主要道路进行了硬化,为冯家庄村的新农村建设添砖加瓦。
2009年,张志芳在与村里主要领导协商后,为冯家庄村修建了一条通往国道的黄河大街(柏油路),已于2009年10月1日建成通车。
捐助《汾州乡情》
为汾州游子搭建一座沟通心灵与家乡的桥梁……
从2002年开始,汾阳市文联创办了《汾州乡情》刊物。该刊物的创办、发行,成为宣传汾阳经济文化的平台,同时也是联系汾阳籍在外游子情感的纽带。它是五湖四海的汾阳籍乡亲想家时的慰籍;是游子与故土之间情感交流的心灵通道。在这里,游子们看到了故乡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了熟悉的故人,还回味起老家的某棵老槐树、某条老街巷、某架辘轳井……
作为游子的一员,张志芳能深刻体会外地游子反哺故乡之情。编辑部刚刚创刊的时候,经费比较紧张,写稿都是用原始的手写方式。为了方便他们工作,张志芳给工作人员购买了集打印、复印、传真为一体的多功能一体机,每年还给编辑部捐助一万元作为办刊经费,至今已经捐助了六万元。张志芳对《汾州乡情》刊物多年的关爱和大力支持,使编辑部的同志们深受感动,在他的激励下,全体编务工作者们更努力、更用心地办好每一期刊物,以回报广大读者朋友们的厚爱。
设立冠名慈善基金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从2000年开始,张志芳夫妇就开始在汾阳不遗余力地做慈善事业:出资兴建学校、回馈母校、捐资助学、扶危济困、立碑修路……这桩桩件件,家乡父老都看在眼里,这点点滴滴,家乡父老都记在心上。张志芳决心在有生之年,将慈善事业继续做下去,并发扬光大,造福后人。
2009年12月,在汾阳市慈善总会的提议下,张志芳夫妇做出了决定:从2010年开始,每年捐赠15万元资金用于慈善事业,预计时间为十年,所有的捐赠资金均由汾阳市慈善总会进行科学管理。张志芳夫妇的这一举动受到了汾阳市慈善总会和社会各界的大力肯定和支持,汾阳市慈善总会决定为他们设立“汾阳市慈善总会张志芳、田玉梅慈善基金 ”。基金将根据张志芳的个人意愿进行捐赠,目前主要侧重于教育领域和弱势群体。
2009年12月6日,“汾阳市慈善总会张志芳、田玉梅慈善基金”在汾阳慈善总会举行了隆重的揭牌仪式。汾阳市慈善总会会长武登云为张志芳夫妇颁发了“汾阳市慈善总会张志芳、田玉梅慈善基金”荣誉证书,同时依据会章规定当场授予张志芳“汾阳市慈善总会荣誉会长”的称号,并颁发了荣誉证书。
“汾阳市慈善总会张志芳、田玉梅慈善基金”成立伊始就确定了两大捐赠项目:十年内,固定为汾阳黄河艺术幼儿园和汾阳黄河艺术小学的贫困学生每年捐助7万元,共计70万元;为山西省汾阳中学高考前十名的优秀学生提供“黄河汾中情奖学基金”,每年 6万元,十年共计60 万元。这些捐赠时刻在鼓励着学子们更好地完成学业,争当社会骄子。
张志芳倾力捐赠慈善事业的最终理想和夙愿是:“让弱势群体尽快得到帮助,体会到社会的温暖,为汾阳市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更多的人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希望他捐赠给教育领域的资金能演化成为一种无形的、无价的、无限的精神财富,激励学生们奋发向上,追求成功。同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捐赠为汾阳的建设和家乡的发展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也为远游的汾阳人做个表率,使他们能加入到慈善事业的队伍来,共同撑起汾阳美好的明天。